中国古代纸币,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府发行的纸币。西汉政府曾于公元前119年采用“白鹿皮币”,可视为纸币最早的尝试。唐代后期出现过具有汇票性质的“飞钱”。真正的纸币产生于北宋。北宋时,四川地区农业、手工业都有发展,每年丝蚕米麦将熟的季节,交易特别繁忙,需要大量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而四川是铁钱流通区,铁钱形大体重,三、五贯文就难以携持。于是有些商人就收取铁钱,开发一种类似存款收据的证券,叫做交子,可以兑现,也可以流通。这就产生了最早的纸币,从而使中国成为纸币流通最早的国家。 交子原是商人自发分散发行的,后来逐渐发展为十余家富商联合发行。发行交子的富商称为交子户或交子铺。这时的交子已用一色纸张印造,票面印有屋木人物图案,有铺户的印记、密押,成为有统一样式的票券。天圣元年(1023)交子被收归官办,纸币制度更趋完善,内容包括:①有一定的发行限额,每界为1256340贯。②有一定的流通期限,大抵是三年(实满二周年)一界,界满后持旧交子换新交子。③有发行准备金,即所谓本钱。大凡造一界,应备本钱36万贯,规定可以随时兑现,为信用货币性质。④最初票面金额用时填写,后来改为印就固定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