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排序方法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植物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similarity)排定位序,以研究群落组成变化的技术方法。常用的极点排序法,是50年代中期由威斯康辛(Wisconsin)学派创立的。排序的理论依据,在于群落与其环境间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经过排序,有利于比较分析,找出种或群落与环境或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即原因与反应的具体表现形式。排序的目的是在某坐标系中排列样方,以尽可能低的维数去表现样方间的相互关系。样地的排序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境的排序,即以群落生境的数据,或其中某一主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称为直接排序,或直接梯度分析。一类是群落的排序,即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如群落的组成和种群定量特征,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称为间接排序,或间接梯度分析。根据样地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排序,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整理后的样地资料,需经统计学检定,说明是符合群落一致性的;其次,方法要力求简单、有效,能反映真实情况。通过排序分析植物群落,可以显示实体在属性空间中的位置、相对关系和变化趋势。如果它们构成分离的若干点集,还可以达到分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