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大气中粒径小于2μm(有时用小于2.5μm,即PM2.5)的颗粒物(气溶胶)。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指标。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什么是细颗粒物 [1]细颗粒物拼音Xìkēlìwù;[2]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 细微颗粒物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定名PM2.5叫“细颗粒物”;PM1或称“超细颗粒物”;PM10称之为可吸入颗粒物。为给“PM2.5”起个专业的中文名,气象专家、语言专家、环境专家等不少领域的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委员会刘青副主任上午告诉记者,经过专家讨论,2012年11月委员会已确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 “PM2.5只是专业领域中使用的一个代号,没有任何意义,也并不是术语,很多人还是希望它的名字能够反映中文特色,反映出它的特性来。”刘青表示,委员会邀请了环境、医学、气象等各领域专家进行了改名讨论。他表示,2013年2月科学界的分歧不是很大,普遍认可将PM2.5改成“细颗粒物”的中文名,直接对应国际通用的英文名。此外,PM10被普遍认为可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