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谓词(individual-level predicate),文学-语言文字-语义学-谓词,关注语义恒常的、稳定的属性的谓词。与 “阶段谓词”(stage-level predicate)相对。1977年,G.卡尔森在博士论文《英语中的类指》中较早阐释了这一概念。比如“狗喜欢吃肉”,“喜欢吃肉”是“狗”的恒常属性,属于个体谓词。形式上,个体谓词通常不做感知动词(如“听”“看”“感觉”)的宾语或宾语补足语,即不说“*阿Q看到狗喜欢肉”;通常不受时间词、处所词的修饰,比如不说“*狗昨天/正在喜欢吃肉”。不受感知动词支配,表明个体谓词反映的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属性,不以说话人(感知者)的意志为转移;不受时间词、处所词的修饰,表明个体谓词的属性不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个体谓词跟“时间”“空间”概念没有直接的关系。恒常性有强弱之分,恒常性强的谓词归入个体谓词,比如“(是)语言学家”“(是)设计师”“知道”“懂得”“笨”“高”等;恒常性弱的谓词归入阶段谓词,比如“(是)病人”“(是)乘客”“帮助”“推翻”“开心”“疲惫”;恒常性不强不弱的谓词可以归入个体谓词也可以归入阶段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