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档案(emmigrant mail files),管理学-档案学-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华民国时期档案管理,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国内家乡眷属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又称银信。批是福建、广东侨乡方言对书信的称呼,侨批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两省侨乡。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侨批最迟产生于18世纪80年代,直至20世纪70年代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历时近200年。侨批的产生与华侨移居海外相关。自古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就有“漂洋过海,过番谋生”的传统。唐代,福建泉州地区的商人到东南亚经商。宋元时期,中外交往日益密切,移居海外人数逐渐增多。明清以后,大批居民移居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鸦片战争后,随着广州、厦门、福州等地的相继开埠,加之国内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和人口压力等因素,以及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相继开发,沿海百姓纷纷远赴重洋,踏上海外谋生之途。在海外打拼的华侨将钱款连同书信寄回家乡,于是维系海外移民和国内家乡眷属经济与情感纽带的侨批应运而生。迄今为止,保存在中国档案馆和其他收藏机构的侨批档案共有20多万件,尚有相当数量的侨批档案散落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