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北京城(Beijing City of Ming Dynasty),历史学-考古学-隋唐宋元明清考古-明清考古-遗址,中国明代都城。即今北京市内外旧城区。洪武元年(1368)明军占领元大都后,立即废弃大都城的北部,将北城墙向南缩入约2.5千米,改大都为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改称北京,永乐十五年营建新宫城,永乐十七年展筑南城垣,永乐十八年新宫建成,正式迁都于此。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筑外城。原拟围内城四面增筑,后因财力不足,仅将内城南面的地区,包括天坛、山川坛和居民稠密的工商业区围筑于外城之内。因此,外城主要是工商业区,它是从明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反映着民营工商业的繁盛。清代沿袭了明北京城的规划,基本未作改变。明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面积60多平方千米。内城9门,外城7门。宫城在内城的中央,前朝为皇极殿(清改建后称太和殿),后宫为乾清宫。东、西华门在皇极殿前方的左右。宫城后面用人工堆成万岁山(今景山),以为屏障。宫城前方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宫城之外筑皇城,皇城内除西部为西苑太液池,东南隅为“南内”重华宫外,东部和北部都是为皇家服务的内官衙署和作坊仓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