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孔规格(kaliberringes),理学-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史-武器,16世纪欧洲创制形成的有关火炮口径、弹重、身管长度和重量对应关系的标准化技术理论和规范。14世纪中叶起锻造和浇铸的大炮,发射雕凿的石质球形炮弹,炮管内径通常是随机变化,需要大小不等的炮弹适配不同大炮,导致炮兵作战、后勤效率低下。16世纪初,随着金属材料优化和铸造钻孔技术发展,如何校准炮孔、规范内径显得日益重要,火炮制造者开始研究与炮管孔径有关的规则制度。1512年德意志国王卡尔五世命令工匠对炮管孔径与长度的比例关系进行试验,得出两者之间互相适应的比例,依据试验给出的比例关系,将常用大炮调整为8种规格,制造新炮时按照规制设计。1554年,G.哈特曼(Georg Hartmann,1489~1564)在纽伦堡研究创制了口径比例表,按铁、铅和石球等炮弹材料,分别标定不同大炮炮孔直径与炮孔大小相适应弹丸的重量(以磅为单位),对应计算给出炮身各个部分尺寸。在试验基础上统一炮管孔径,炮弹重量,炮身长度、重量的对应关系标准,是16世纪炮制改革的核心。德意志之后,法兰西、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对此纷纷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