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伎乐(music and dance on the Tongque Terrace),艺术学-舞蹈学-中国古代舞蹈-魏晋南北朝舞蹈,中国三国魏时宫伎在铜雀台表演的歌舞。铜雀台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在今河北临漳县三台村,因楼台屋顶上有一奋翼欲飞的大铜雀而得名。清人潘眉《三国志考证》卷五引《邺中记》:“铜雀台因城为基,址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显示着王者的气势和富有。铜雀伎乐源自曹操的好乐喜伎。史书载:“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曹瞒传》)他曾下令:“吾死后葬于邺之西冈上……吾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台上施六尺床,下繐帐……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邺城故事》)意即让乐舞伎人在他死后,每逢初一、十五,必于帐前献艺。这种幽闭伎人命其为寝灵歌舞的行为,遭到后人的指责,历代都有诗歌表达对曹操的批评和对伎人的同情。如梁人何逊《铜雀妓》:“秋风木叶落,萧瑟管弦清。望陵歌对酒,向帐舞空城。寂寂檐宇旷,飘飘帷幔轻。曲终相顾起,日暮松柏声。”唐人朱放《铜雀妓》:“恨唱歌声咽,愁翻舞袖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