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传统(The tradition of rites and music),艺术学-艺术学理论-艺术学相关学科-艺术伦理学,来源于西周所形成的礼乐制度。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武王儿子周成王时,天下纷乱,周公旦平定内乱,带兵东征。大乱之后需要大治,“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周公旦制定一整套严格而烦琐的礼仪制度以确定人们的等级关系,再通过“乐”的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和谐,通过这样的一套“礼乐制度”来治理天下。在春秋末期时,孔子把周公旦的这一套用于治理国家的礼乐制度提高到关乎个人修养的一种方法与准则,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例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要通过诗歌来感发意志,要通过礼来实现人的自立,最后通过音乐的教育实现最高的人格,尤其是在体现儒家思想的《礼记》里,不仅继承了之前礼乐制度的思想,还阐发了礼乐对人格修养的作用。后经汉儒、宋儒的大力宣扬,一方面,礼乐制度继续得以在各封建王朝被相继沿用,另一方面,儒家的这套礼乐思想形成了全民族认可的伦理准绳和修身方法,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礼乐传统。礼乐传统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礼的功能和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