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戏曲(songs and dramas for tea),农学-园艺学-茶学-茶文化-茶事戏曲,以茶事命名的剧种。由采茶歌、采茶舞发展而来的戏曲类别,为中国独有。这一剧种地区性较强,名称繁多,大致形成于清代中期至清末这一阶段。主要流行于中国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产茶区。往往以流行地区的不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等。而其中尤以江西流传较广,名称也多,如“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采茶歌、采茶舞要演化发展为戏曲,首先要形成产生与之相关的曲牌。采茶戏最早的曲牌,即是“采茶歌”。单有曲牌还不行,采茶戏必须还要有舞,有人物表演。采茶戏的人物表演与民间的“采茶灯”极其相似。茶灯舞的舞者一般由男女三人(二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组成,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小戏”(三小戏由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演出)。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湖北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多少保留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