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四夷(allegiance won by good governance),法学-民族学-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史-〔民族观、制度与政策〕-守在四夷,中国古代传统天下观和民族观影响下的治边思想。先秦时期提出的“五服”或“九服”说已具备了“守在四夷”的初步意识,春秋时期沈尹戍则明确提出“古者天子,守在四夷”的观念。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了“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汉书·匈奴传》:“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内也。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靡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主张应明辨与夷狄间文化和地理的界限,宜采取统而不治的羁縻统治,交往原则上“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时刻防备;若夷狄慕义来朝,则以礼待之,以体现大国仁义备至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