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珠(eye-bead),历史学-考古学-考古科技-玉器研究,以玻璃质为主的复合眼式珠饰。眼式珠,又称复合眼珠[注],因类似于蜻蜓眼的形状,俗称蜻蜓眼珠。质地包括石髓、釉砂(见费昂斯)、玻璃、青铜、骨和象牙等,以玻璃质最为典型、风格最丰富、数量最多。可能源于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流行的“荷鲁斯之眼”护身符,蜻蜓眼珠是“可以环视四面八方的眼睛”,可以起到抵御恶眼的护身符作用。眼式珠最早约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的两河流域,属蚀刻石髓珠,伊拉克南部纳西里耶的乌尔王陵王后墓出土的乌尔第一王朝时期的红玉髓珠上就蚀刻有眼纹造型。蜻蜓眼玻璃珠最早出现于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前1567~前1320)。约公元前第1千纪初,蜻蜓眼玻璃珠通过古代商贸易货与交流之路,传播至地中海沿岸地区;公元前6~前4世纪流行于黑海和里海沿岸。蜻蜓眼玻璃珠主要采用层叠镶嵌技术,造型丰富。腓尼基人还创造出独特的立体头型玻璃珠饰,这类珠饰于公元前700年流行于地中海地区,被视为蜻蜓眼珠的更发达的形式,制作方法为用玻璃条在易碎的芯层材料上缠绕成形,然后入窑烧制出多层的彩色玻璃,最后去除内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