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俗字(Dunhuang vulgar form),文学-语言文字-汉语文字学-比较文字学-俗字,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俗体字。魏晋六朝和晚唐五代是中国古代俗字流行的两个高峰时期,敦煌文献作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俗字的繁衍也在其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敦煌文献中俗字的使用,常常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很普遍的现象。敦煌俗字较为集中的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等社会经济文书,以及变文、曲子词、王梵志诗、愿文、因缘记、灵验记等俗文学作品,在诗文、诸子百家、碑碣文字、历史、地理等类著作中也不少见,而在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中则要少一些。敦煌文献多数是用俗字写成,如果不通晓敦煌俗字,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整理敦煌文献,所以敦煌俗字研究是整理校勘敦煌文献最基础的工作,是敦煌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敦煌俗字研究对于近代汉字研究、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大型字典的编纂、古籍的整理和校勘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敦煌俗字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潘重规、蒋礼鸿、郭在贻、张涌泉、黄征等贡献较大。当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敦煌俗字的全面辑录和疑难俗字的考释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