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州郡县(county and prefecture of refugee residence),理学-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地理-侨州郡县,中国东晋南朝时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建置,即以流徙百姓原籍的政区旧名设置在其寄居地的州郡县,故称“侨”;脱离本土的流寓人口及其后裔则称为侨人。汉魏时已有流徙人口设立郡县寄治新迁地的事例。但大规模的设置并正式出现侨州郡县的名称则是在东晋。西晋亡后,中原战乱,西起凉州,东到辽东,人民大量流徙,主要集中在东晋南朝境内的江淮流域。当时,正值社会大动荡之际,新政权既需要稳定政局,妥善安置流寓人口,以防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重演,又需要招诱北方人民以充实国力。而世家大族自东汉以来竞相以门阀地望标榜,认为“既是望郡,衣冠所系”,便要求在侨居地也“立此邦,使本壤族姓,有所归依”(《南齐书·州郡志》)。于是,东晋在立国之初,就开始在流民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置侨州郡县。太兴三年(320),以琅邪国(治今山东临沂市北)人近千户在建康(今南京市)置怀德县,可视为侨置郡县之始。据记载,东晋南朝大规模的流民南迁有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