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涵管(culverts in ancient China),理学-科学技术史-水利科学技术史-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中国灌溉工程技术史-古代输水工程-古代涵管,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修在塘堰或渠道的堤岸中,用于向农田放水;建于大江大河、湖泊的堤岸中,用于泄水、淤灌等;或建于古城城墙中,用于城市供排水。涵洞可为开敞式,也可设闸门节制。古代又称瓦窦、涵洞。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涵管的形制和功能进行了描述:“瓦窦,泄水器也,又名函管。以瓦筒两端牙锷相接,置于塘堰之中,时放田水,须预于塘前堰内叠作石槛,以护筒口,令可启闭。不然,则水凑其处,非惟难于窒塞,抑亦冲激渗漏,不能久稳,必立此槛,其窦乃成”。王祯所描述的涵管,进水口前建有石槛,且有闸门控制启闭。大运河沿线的涵洞几乎涵盖所有类型,因而最具代表性。中国的河流大都为东西流向,而沟通各水系的大运河则为南北流向。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长达2000多千米,要所穿越各大河流东向入海的通道。运河有时要引入堤外来水,有时要泄出运渠多余之水。为此,大运河沿线建有各种型制的涵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