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超导(interfacial superconductivity),理学-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表面物理学,超导电性被限制在相邻两相分界面的现象。界面超导概念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V.L.京茨堡等人对二维表面超导的研究。1968年,实验研究者首次在传统超导体Al-Cu/Sn体系发现了界面增强的超导现象,即当Al与Cu或Sn混杂形成超晶格时,其超导转变温度被提高将近1开。顾名思义,界面超导是指超导电性被限制在相邻两相分界面的现象。狭义言之,受人广泛关注的界面超导特指在两种固体材料分界面处的低维超导电性。这里,处于界面两侧的固体可以均为非超导材料,或者其中一种或两种为超导转变温度小于界面的超导体。探索界面超导特性和机理,首先需要构筑高精确、组分和尺度原子级可控的二维界面。21世纪,随着薄膜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于半导体工艺中的外延生长技术,研究者通过“搭积木”的原子层沉积技术,先后实现了多种界面超导体系乃至超导的超晶格薄膜。表中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界面超导体系以及它们的主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