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文学-语言文字-语用学、修辞学及翻译学-翻译-翻译对等,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的功能和效果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产生的功能和效果相似。由美国翻译理论家E.A.奈达于1986年在和J.de瓦尔德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提出。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是奈达为了避免误解,同时也为了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而对动态对等进行的概念修正。奈达的功能对等论颠覆了中国传统译论的话语方式,在中国译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译学界甚至达到了“言必称奈达”的地步。但随着之后讨论的深入,一些学者对“功能对等”说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有人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由《圣经》翻译阐发而来,可能只适用于指导翻译《圣经》,对其他文本的翻译未必适合。也有人认为他忽视译文读者认识能力的差异,抹杀了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还有人认为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是从语言与交际及读者的角度出发的,忽略了交际中文化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