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甲制(baojia system),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制度、机构与职官,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在农村实施的一种将民众组织起来,进行管理的制度。保甲制最早设于隋文帝时,令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皆设正为其长。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变法内容之一是颁行《畿县保甲制》,正式实行保甲制,并逐渐演变成乡村基层兵制组织。其制以十户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五万户为一都保,后有所改变,分设保长、大保长、都保长及副保正。在保内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治安。每户两丁以上,则以一丁选充保丁。保丁在保长、都保长带领下,分期往县尉司出入巡警,教司武艺,以取代县尉司弓手及巡检司兵士。在开封府等地还实行军训。宋哲宗以降,逐渐成为单纯的乡间组织。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更定为保伍法,令结保,五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检察。清顺治初,实行保甲法。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作为职役,选民间殷实之户担任。保长亦称为保正,维系保甲之内户口稽查,及治安互保等。户给印牌书写姓名丁口,出入均要注明其来往于何地,寺观也不例外。旅店之客人要在簿上书写来客姓名、职业,便于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