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腭化(velarization),文学-语言文字-语音学-发音语音学-言语产生-音素-辅音-次要发音,一个辅音音段发音时,舌根隆起向软腭接近,作为次要发音的现象。又称舌根化。软腭化在国际音标(IPA)中以上标的[ˠ]表示,有的教科书用叠加符号[~]表示。软腭化反映共时语音发音时舌根后高化的过程,有时也指历时音变中的舌根后高化。英语中,边近音/l/在元音之后或词末辅音之前会发生软腭化现象。发软腭化边音时,舌体中后部隆起并收缩,舌尖也稍往后缩,例如“milk”[mɪɫk](牛奶)、“feel”[fiːɫ](感觉)中的l,可以记写为[lˠ]或[ɫ]。俄语齿龈边音在实际发音中通常都为软腭化的[ɫ̪],如:“малый”[ˈmɑ̟ɫ̪ɨ̞j] (小的)。阿尔巴尼亚语、荷兰语、苏格兰语、冰岛语、挪威语、土耳其语、威尔士语等语言都有软腭化的[ɫ]。在有软腭化与非软腭化边音对立的语言中,软腭化边音的第二共振峰F2一般较低,音渡特征在时间顺序上也有区别,软腭边音前第二共振峰音渡较长。如图表所示。另外,爱尔兰语有软腭化和硬腭化两套对立的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