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堤(Fangongdi),理学-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范公堤,中国苏北平原上的捍海堰。北宋天圣(1023~1032)中,泰州知州张纶从西溪(今江苏东台市西南)盐官范仲淹建议,在唐代常丰堰的基础上重修捍海堰,历数年功成。堰长二万五千六百九十六丈,计一百四十三里,基宽三丈,顶宽一丈,高一丈五尺,人称范公堤。至和(1054~1056)中,海门知县沈起又筑堤七十里,自吕四至余西(今通州区东南)。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大致北起今江苏阜宁县,经建湖、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东、通州等市县,抵启东之吕四,长达五百八十二里。仍通称范公堤。堤堰筑后,海潮不复内侵,“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宋史·志第五十·河渠七》)。明清时,堤外虽已陆续涨出平陆百余里,但地势低洼,其时,因范公堤建有泄水涵洞、水渠和石闸等设施,仍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效。20世纪中叶以来,堤东已垦为农田,遂将自东台市富安镇北至阜宁县的一段堤身筑为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