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纻(ramie-cored dry-lacquer),艺术学-美术学-中国工艺美术-漆器,中国传统漆器制胎方法。纻为麻的一种。对夹纻做法的通常解说是,以木或泥做成器形内胎,然后涂以有生漆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再在麻布壳上髹漆。又有专家认为,是将麻布和漆层层相叠,利用布的张力和漆的黏性,干固后凝结成为坚硬的器形。夹纻,后世又称“脱胎”,特点是轻巧且坚实。彩绘出行图夹纻胎漆奁(战国晚期,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直径28厘米,高10.8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楚墓中已发现夹纻漆器。汉代是夹纻盛行的时期,奁、匣等均以夹纻胎取代木胎,在漆器铭文上还出现“侠纻”字样。因汉代对麻布有还布、绪等称谓,故夹纻胎漆器有时自铭为“布”“绪”。因其轻便,魏晋以来,常用夹纻法制作佛像,以利车载人抬、游行街市、招徕信徒。东晋戴逵就是制造夹纻佛像的名家。隋唐夹纻佛像不仅流行国内,还东传日本。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唐代坐佛,容貌庄严,衣纹简练,手腕部残缺之处可以看出干漆布层的厚度。元代名夹纻像为“抟换”“脱活”,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雕塑家刘元的夹纻像制造精妙,名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