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virtue of historical study),历史学-中国历史-〔史学史〕-〔古代部分〕-〔史学理论·古代〕,中国古代史家修养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经历了萌芽、酝酿、发展和升华的漫长历程,直到清中期才由章学诚正式提出。先秦时期,董狐、齐太史和南史氏开创了重职守、尚直书的优良传统,也彰显了先秦史官的人格魅力。此后,刘勰倡“素心”,李延寿重“良直”,曾巩论“道德”,形成了对于史家品质的规劝和评论。这些评论的主要目的是评定、选择、培养优秀的史官,体现的还是比较朴素的、具体的道德标准,理论阐述比较薄弱。刘知幾论“史才三长”,提出“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也含有“史德”的认识,但尚未提出“史德”概念。元末揭傒斯提出“心术”说,认为“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者,不可与”。在学问、文章、知史事和心术四者中,最看重史家心术。明代的叶盛、邱浚等也接受了揭傒斯的“心术”说。此外,明代的胡应麟提出“公心”,在“史德”概念发展史上也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