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秩(Liu Zhi),经济学-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人物〕,(?~?)中国唐代大臣、史学家。字祚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史通》作者刘知几四子。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历任左监门卫录事参军、宪部员外郎、陇西司马。肃宗至德(756~758)年间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国子祭酒,后出为阆州(治所今四川阆中)刺史,又贬抚州长史。著作有《政典》《止戈记》《至德新议》等。隋末唐初,私铸钱流行各地,货币贬值严重。唐玄宗开元时期,朝廷就私铸问题展开辩论。开元二十二年(734),刘秩上《货泉议》,反对宰相张九龄开放私铸以节省国家铸钱费用的主张。强调货币是“人主之权”,“若舍之任人,则上无以御下,下无以事上”,铸币是君主的轻重之权;指出国家须利用货币调节物价,提出“物重则钱轻,钱轻由乎钱多,多则作法收之使少;少则重,重则作法布之使轻。轻重之术,必由乎是”(《旧唐书·食货志》)。这延续了先秦以来的朴素货币数量论色彩。刘秩解释当时“钱重”即货币购买力高的原因:“夫钱重者,犹人日滋于前,而炉不加于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