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徭(miscellaneous corvee),历史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经济],中国唐代正役以外的一种劳役。杂徭一名始见于北魏,唐代与租庸调并列为赋役正项。故《唐六典》指出,唐代“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二曰役,四曰杂徭”。在唐代,“杂徭”是相对于正役而言,它又被称为“杂徭役”“夫役”“轻徭”“小徭”等。《唐律疏议》指出“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即服正役的称丁,服杂徭的称夫;正役只由丁男(21~59岁)承担,杂徭则除丁男外还征发中男(16~20岁,有的学者认为杂徭以户为征发单位)。但从唐朝的“充夫式”来看,“杂徭”(夫役)的征发原则是按丁、中人数征调,而不是按户征调。这种劳役由地方官(或中央指令)在有事时临时征发,由府、州的户曹或司户参军事、县的司户佐实际主管。由于杂徭具有地方性和临时性,各州、县年度服役项目均由地方随事支配。大致如修筑城池,维修河道、堤堰、驿路、庙舍等应是较普遍的杂徭征发。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被征在官府葡萄园中劳动的人夫则当是西州的特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