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钱均货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数量理论。由南齐孔觊提出。孔觊,也作孔觊,生卒年不详。南北朝刘宋时铸币贬值严重,通货短缺。公元479年,萧道成取得政权,建立南齐,他坚持废除古钱,另铸新币,造成通货紧缩。针对这种情况,孔觊于南齐建元四年 (公元482年) 提出铸钱均货的主张。他提出,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以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他认为,“食货相通,势理必然”。(《南齐书·刘俊传》) 意即商品同货币必须保持相适应的关系,这是客观规律。针对当时紧缩通货的情形,他指出通货紧缩的影响。他以当时的吴郡、吴兴、会稽三国为例,指出紧缩通货会使钱贵谷贱,这种情况必须注意,不可不察。他说: “三吴国之关阃,比岁被水潦而籴不贵,是天下钱少,非谷穰贱,此不可不察也。” (《南齐书·刘俊传》)他认为,像三吴几年连遭水灾,但粮食不贵,不是由于粮食多,而是由于货币少。钱少粮贱,自然伤农。他告诫统治者必须注意这种紧缩通货的影响。对于货币作为价格标准应同现实价格水平相适应的问题,孔觊也有一定的认识。他认为,理想的单位货币是五铢钱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