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普夫定律是美国学者G.K.齐普夫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词频分布定律。它可以表述为: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若用f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有fr=C(C为常数)。人们称该式为齐普夫定律。起源关于单词在文献中出现频次的齐普夫定律(Zipf's Law)。亦称省力法则。1948年由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G.K.齐普夫(George K. Zipf )对英语文献中单词出现的频次进行大量统计以检验前人的定量化公式而提出的。该定律指出文章中单词的频次(f)与其排列的序号(r)之间存在着下述定量的关系,齐普夫认为:如果有一个包含n 个词的文章,将这些词按其出现的频次递减地排序,那么序号r和其出现频次f之积fr,将近似地为一个常数,即fr=b,(式中r=1,2,3.…),即词频分布定律最普通而又最典型的表达。此后,许多工具书大都采用类似观点和说法 。如英国著名的语言学著作《语言与语言词典》 中的释义是:"(词频分布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