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文化是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区域考古学文化。陶寺文化主要分布于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在山西地区内的临汾、襄汾、侯马、曲沃、翼城、绛县等地共发现陶寺类型的遗址75处。各个遗址规模一般在数万或10余万平方米以上,最大的则超过了10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总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 陶寺文化的早期陶器多为手制和模制,轮制的较少,以夹砂灰陶为主,次为泥质灰陶,黑陶极少。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以平底和小平底器为主,有少量的圈足器和三足器,以“釜灶”,扁壶、折腹单,小口折肩罐,折腹盆最具有特征性。晚期轮制陶增多,泥质灰陶大增,纹饰中绳纹数量下降,但仍居首位,篮纹显著增多,陶器群的主要器类有各种形态的鬲,如双銴鬲、单把鬲、高领鬲。新出现了陶甗和陶鬲,其他器类还有甑、深腹盆、篮纹镂孔圈足罐、扁腹壶、豆、碗以及单把杯等。因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晋南地区的临汾盆地,即峨嵋岭以北汾河下游及陶寺文化陶器其支流浍河、滏河流域。可分为陶寺早、中、晚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