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首服,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抹头,是将布帛织锦等物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前,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抹额是中国传统妇女重要的装饰物,其形制多种多样,工艺手法、颜色图案丰富多彩。这种首服的起源可以远溯到商周时期,但“抹额”一词始于唐代,于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关于抹额的来源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抹额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头箍状饰物“頍”,“頍”以丝帛制成,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佩戴。另一种观点认为,抹额来源于幧头。幧头又称绡头、陌头,是流行于东汉以后的一种头巾,系扎时右后抄前,交结于额。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商周时代的頍是最原始的额饰,之后所有额间装饰均是由其发展演变出来的。这里的“抹额”更多是指“将布帛等物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的装饰习俗。东汉时期的绡头则是抹额这一饰物更加具体和直接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