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成书历史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个韵部。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孙愐编制《唐韵》(原书已佚失),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个韵部,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个韵部。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个韵部。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其书今已散佚,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明代以后,文人则沿用106韵。清代嘉庆年间,因避讳(清嘉庆皇帝的名字-爱新觉罗·颙琰),故改"琰"为"俭"。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