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跷跷板机制(seesaw mechanism of neutrino),理学-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给予中微子微小质量的一种猜想机制。20世纪70年代末,由P.闵可夫斯基[注]、柳田勉[注]、S.L.格拉肖、R.N.莫哈帕恰[注]和G.森雅诺维奇[注]等分别提出。基本思想是把中微子的微小质量解释为极轻微的轻子数破坏的效应。如引入带有马约拉纳质量(见马约拉纳中微子)的右手中微子,当该马约拉纳质量很重时,这些重粒子在低能标的物理现象中退耦。马约拉纳质量引起的低能轻子数破坏效应反比于马约拉纳质量,该质量越大则低能标的轻子数破坏效应越小。残留的轻子数破坏效应就保留在标准模型中微子的微小马约拉纳质量之中。由于重的右手中微子诱导出了轻中微子的马约拉纳质量,这一机制被形象地称为跷跷板机制。诱导出轻中微子质量的重粒子可以是标准模型单态费米子(第一类跷跷板机制),也可以是单态玻色子(第二类),还可以是三重态费米子(第三类)。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推广的跷跷板机制。跷跷板机制的一个关键预言是,轻中微子的质量是马约拉纳质量,必定破坏标准模型中轻子数守恒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