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地资源波动(resource fluctuation in the invaded range),农学-植物保护学-入侵生物学-〔生物入侵效应〕-〔生态系统可入侵性〕-〔非生物因素〕,维持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资源(如光、水分、土壤养分等)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为了解释不同生境对外来生物入侵的抵抗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生态学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假说。然而,这些假说常常从一个方面回答可入侵性而缺乏一般性。针对这种现状,美国生态学家M.A.戴维斯[注]、英国生态学家J.P.格里姆[注]和K.汤普森[注]基于他们的实验和野外监测数据,于2000年提出了资源波动学说。该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只有被入侵地未被利用的资源数量突然增加时,那么生物群落抵抗外来生物入侵的能力就陡然降低;资源可利用性的波动是决定可入侵性的关键因素。为此,戴维斯等(2000)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并明确了相关的重要假设。资源波动学说具有机理性和可定量性,从而产生了系列可检验的预测。这是以前的有些假说不具备的。更重要的是,该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为刻画被入侵群落的可入侵性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框架,为入侵生物防治提供了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