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山藏经纸(Jinsu Mountain tripitaka paper),理学-科学技术史-纺织与轻工技术史-〔轻工技术史〕-〔发明创造〕,多以桑、麻为原料,北宋时期产于安徽歙县地区的优质写经纸。金粟山藏经纸发现于浙江海盐县金粟寺所藏的北宋纪年经藏,由于这批经纸背后印有长方形红色小印“金粟山藏经纸”,故而得名“金粟笺”。其质地坚固结实,经染黄涂蜡,表面平滑并具有光泽,书写效果佳,是唐代硬黄纸的延续。明代文震亨(1585~1645)《长物志》说:“宋有黄白藏经纸(即金粟笺),可揭开用”,它是由数层纸构成,所以可以揭开当宋笺使用,乾隆还用揭下的纸御书《波罗蜜心经》。后人还用它来作为装裱用纸,宫内珍藏的书画如晋人陆机的《平复帖》、明人文征明的《漪兰室图》卷轴引首均用宋金粟笺。学者对金粟寺及法喜寺的北宋大藏经纸进行了化验,结果表明这批纸用不同原料纸写成,其中有麻纸,也有桑皮纸,但以皮纸居多。金粟山藏经纸都比较厚,可分层揭开,表明施加蜡质,再经砑光,因此帘纹不显。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将抄出的多层皮纸湿纸页,重叠贴于墙上焙干成厚纸,其各层帘纹互相错开所致。2金粟山藏经纸呈黄色或浅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