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籴和平粜论(a policy of buying grain in good years and selling stored grains in bad years),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史思想史-中国农业思想史-历代政府的重农主张,中国古代政府积谷备荒、稳定粮价的农业政策。官府在丰年时按平价购粮储存,以备荒年,称为“平籴”;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称为“平粜”。春秋时期,范蠡在“计然之策”中提出平粜法,他认为粮价太低伤害农民,粮价太高损害商人,都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所以官方应在丰年收购储备粮食,歉年平价出售粮食,使粮食价格稳定在三十至八十之间,才能使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均获利,即“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史记·货殖列传》)。魏国李悝发展完善了平籴论。他认为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提出将丰年和荒年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国家根据当年丰歉程度购入或售出相应的粮食,“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汉书·食货志》)。李悝的平籴论相对于范蠡的平粜论更加具体细致,他主张保持价格稳定,而不是在一定区间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