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时长假说(stare duration hypothesis),理学-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食物获取〕-觅食行为-凝视时长假说,指捕食者通过延长在生境有利区域的凝视时间而增加其觅食收益。由英国的T.吉尔福德[注]和M.S.道金斯[注]在1987年提出。假说认为,捕食者通过延长在领域内的凝视、巡查时间,能提高发现隐蔽猎物的概率。假设短时间、快速的巡查能发现较明显的猎物,则长时间的巡查可以发现更加隐蔽的猎物。捕食者通常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发现隐蔽性高的猎物,捕食者增加在生境斑块内的巡视时间,能提高猎物的发现率,但同时也会降低巡视速度。例如,鸟类的快速巡查可以发现明显的猎物,忽略隐蔽的猎物。如果容易发现的猎物变少,鸟类就会延长巡查时间,以发现更多的猎物。凝视时间假说可以解释在猎物的隐蔽性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捕食者发现隐蔽猎物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凝视时间假说在昆虫、鸟类、哺乳动物中均有证实。例如,与黄色的花相比,大黄蜂(Bombus terrestris)更容易在蓝色花上采蜜授粉。煤山雀(Parus ater)发现隐蔽的小型食物的概率比明显的大型食物的概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