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肯达耳效应(Kirkendall effect),工学-矿冶工程-〔冶金工程〕-金属学-金属中的扩散,二元合金中两个组元扩散速度不同而导致扩散偶原始界面漂移的现象。又译柯肯达尔效应。由美国化学家和冶金学家E.O.克肯达耳[注]和他的学生在1947年通过黄铜与铜的扩散偶实验首先发现。这个经典的实验被称为克肯达耳实验。克肯达耳实验过程为:用黄铜棒(70%铜-30%锌)做核心,用惰性标记物钼丝将其缠绕(图a),再将纯铜电镀在其外部,组成扩散偶。惰性标记物钼丝便于测量观察,并可防止本身参与扩散过程而造成干扰。扩散实验在785℃下经56天完成。在整个实验中,样品的横截面被6次切开测定。随着内层的锌从黄铜中扩散出并向外层纯铜中扩散,两侧钼丝标记物相向移动,即图a中的d减小,由此说明随着扩散的进行,黄铜与纯铜之间的界面向黄铜侧移动。克肯达耳实验在克肯达耳效应发现以前,置换式固溶体中的原子扩散模型认为原子的运动是通过与相邻原子的交换完成的。这种机制意味着两个不同材料之间扩散进行时,材料之间的界面不会运动,因为两侧原子交换数目相等。而克肯达耳效应证明了扩散的空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