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高跷秧歌(western Liaoning stilts yangge),艺术学-舞蹈学-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秧歌,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流传于辽宁锦州、阜新、朝阳及沈阳的新民,铁岭的法库、康平,盘锦的盘山等地区。起源于旧时遇大旱、虫灾、瘟疫时,村民抬着供品及“蛇轿”,扭着秧歌至龙王庙、药王庙的祈雨、祭神求平安,以及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在道路两旁燃起棉籽火团,脚踩高跷扭着秧歌至村外为鬼神、故人送行的“送路灯”等。辽西高跷秧歌队的人数少则40,多则百余人。角色有公子(朝阳地区称丑公子、沙公子,领头公子称耍公子;阜新称领头公子为伞头;锦州称领头公子为拉花公子或拉花的)、包头(女角)、座鼓婆(又称鼓座子、老卖婆)、老丫头(傻丫头)以及各种戏曲人物。演出时众角色分为3组。第1组有10~20名公子和包头,是秧歌队的主体。第2组是传统戏曲、传说故事如《天仙配》《白蛇传》《八仙过海》等中的主要人物。第3组有《傻柱子接媳妇》中的小老妈、傻柱子、阔大爷,以及老丫头、座鼓婆、老汉等角色。辽西高跷秧歌表演原分拜庙、过街、打场3部分,1949年后拜庙部分逐渐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