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舌上音说(a hypothesis that there are no laminals in old Chinese),文学-语言文字-音系学-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古音-谐声系列,古音学重要论断之一,指上古音声母系统中没有舌头音和舌上音之别,后世的舌上音在上古均为舌头音的理论。舌上音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舌头音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端、透、定。古无舌上音也就是中古舌上音知、彻、澄,上古都读如舌头音端、透、定。这一现象是由清代钱大昕最先发现的。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中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其根据是古书异文(如“大野既猪”又作“大野既都”)、汉魏反切(如“虫,徒冬反”)、读若(如“冲读若动”)、声训(如“陟之言得也”)等语言材料,其中舌上音“猪、冲、陟”读如舌头音“都、动、得”;舌上音“虫”用舌头音“徒”作反切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