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簋(Chinese Ancient Bronze Gui),历史学-文物-金属文物-代表性器物,中国古代青铜盛食器。青铜簋铭文中自名为“𣪕”,作器物盛食、以手持匕取食之形,或仅简作器物盛食形。文献中“簋”字为后起,从竹从皿,或因当时的簋也有以竹木为之者。“簋”字出而“𣪕”字废。青铜簋出现于商代前期,沿用至战国早期。铜簋基本形制为圆形、大口、深腹、圈足,或有盖。用途是盛黍稷稻粱一类饭食,簋盖也可翻置盛食。最初多无盖、耳,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簋腹两侧始有双耳,有的耳底更有被称作“珥”的下垂部分,少数有前后左右四耳,商晚期珥一般作钩状,西周早期珥多作长方形。 西周早期有圈足底加方座的形制。西周中期以后簋多有盖,圈足下多接三小足。青铜簋纹饰铸于颈、腹、圈足及盖上,纹样随时代而变化。铭文铸于器内或盖内,商代少铭,一般一到数字,西周多有成篇记事。青铜簋是商周时期的重要礼器,周代常以不同数目、规格的簋与鼎相组合,为用鼎制度的组成部分。春秋中期以后簋退出随葬礼器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