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效果(defamiliarization effect),艺术学-戏剧学-戏剧批评,戏剧概念。最初由德国戏剧理论家B.布莱希特提出,因其独创的美学理论价值,而成为当代戏剧批评重要的术语。在布莱希特所生活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引发的经济危机以及人的异化已然成为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布莱希特强烈地关注社会现实,他希望通过戏剧艺术的“教育”作用,介入社会,以达到批判社会、改造社会的目的。在布莱希特看来,当时欧美世界所上演剧作的批判性严重不足。这些剧作所遵循的原则是在舞台上复制现实生活,假定舞台上的演员和舞台下的观众之间存在一堵看不见的“第四堵墙”,通过制造“演员就是剧中人物、观众在台下看到的故事是真实的”这样一种“幻觉”,来打动观众引发共鸣。布莱希特认为,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需要理性和冷静的思考,如果演员和观众沉浸在剧情里,就会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而一旦产生共鸣和同情,演员和观众便无法做到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理性思考更无从谈起,戏剧也就起不到批判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了。基于此,布莱希特创立了“史诗剧”理论。“史诗剧”的方法是“间离”,而“间离”所达到的效果就是“陌生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