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史(history of agro meteorology),理学-科学技术史-农学史-〔古代农业技术史〕,中国在农业生产中对气象条件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历史。中国农业历史源远流长,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了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研究和探讨气象知识的传统。秦代以前是农业气象知识开始的萌芽时期,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农时的概念,提出了唯物的气象与气象灾害观点。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占卜中就有不少关于占卜雨水和年景的记录,如“受禾”“求年”“有足雨”。西周时期关于农时的记载逐渐增多,在《诗经》中就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食瓜”等内容。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仪器圭表来测量日影确定季节,开始只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的文字记载。秦汉时期的耕作变得更加精细,对农时的划分也更为准确。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应运而生。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末和公元1世纪较为少雨,旱灾频繁,危害了农业发展,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较为丰富的保墒耕作、积雪收墒、抗旱播种、抗旱栽培经验。《氾胜之书》中对西汉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做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