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林分模型(whole stand model),农学-林业-森林经理学-测树学-林分生长模型,用来描述全林分总量(如断面积、蓄积量)及平均单株木的生长过程(如平均直径的生长过程)的生长模型。又称第一类模型。发展简史19世纪80年代中叶,德国林学家采用图形方法模拟森林的生长量和林分产量。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数学模型及模拟技术迅速发展,被林学研究者广泛使用。按照模型的分类系统,全林分模型可分为固定密度的模型和可变密度的模型两类,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将林分密度作为变量。早期的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密度条件下的预估模型或收获表,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多元回归技术将林分密度引入收获预估模型中后,首次建立了可变密度收获模型。但是,模型中的林分密度估计是建立在正常林分的基础上,所以实用意义不大。60年代之后,才出现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可变密度生长和收获模型。60年代初,林分生长模型和收获模型必须一致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的一致,消除了因分开建立生长模型和收获模型而导致的预测收获量不一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