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星系(first galaxies),理学-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再电离期,宇宙中第一批出现的星系。暗物质晕内的恒星形成情况依赖于其质量或者说位力温度。在宇宙早期,金属元素尚未普遍存在,氢分子和氢原子是关键的冷却物质。当暗物质晕的位力温度小于约1000K~2000K时,晕内的气体无法冷却,不能形成恒星。当暗物质晕的维里温度增长到1000K~2000K时,气体可以通过氢分子的能级跃迁来冷却,形成第一代恒星。之后,晕内的气体被恒星的辐射和超新星爆发的激波重新加热并逃逸出暗物质晕,后续的恒星形成因缺乏气体而无法持续,一般不把这样的系统称为星系。当暗物质晕的位力温度增长到104K以上时,气体通过氢原子的能级跃迁来冷却,此时暗物质晕的引力势阱足够强,可以束缚住加热之后的气体,晕内可以持续形成恒星,这是第一代星系。在第一代星系内,先形成的恒星会产生金属作为后续恒星形成的冷却物质。因此,第一代星系内并非只有星族Ⅲ恒星,反而往往以星族Ⅱ恒星为主。在宇宙演化历史上,第一代恒星的出现意味着宇宙黑暗期的终结和再电离时期的开始,而第一代星系的出现则大大加速了再电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