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命题(analytic proposition),文学-语言文字-语义学-分析性,主项所示意义中已包含谓项所示意义的命题。由德国哲学家I.康德提出。跟“综合性命题”(synthetic proposition)相对。例如,“单身汉是未婚者”是分析性命题,因为单身汉是未婚者中的一部分,“未婚”这个概念已包含在“单身汉”这个概念之中。据此,康德得出结论,分析性命题都是先验命题,因为不存在后验的分析性命题。当然,反之不然,因为先验性命题未必都是分析性的(如:7+5=12)。康德认为,要确定一个命题是否是分析性的,只要把其主项抽出,再搞清主项所示概念的组成,然后看谓项所示概念是否已包含在主项所示概念之中。G.弗雷格认为康德对分析性命题的定义仍然是心理学性质、而非逻辑学性质的。逻辑学性质的分析性命题是仅仅依据逻辑规律和定义就可以判断它们是否为真的命题,例如“a不可能既是x,又不是x”。其实,“分析性命题”根据使用主体或使用情境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最常见的是以下两种。第一种,指依据自身逻辑形式(或者逻辑常项)就可确定其为真的命题,即逻辑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