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印章(Indus Seal),艺术学-美术学-亚非拉美术-印度美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前1750)的小型雕刻。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印度河文明遗址出土了许多带有浅浮雕的印章,总计达2000多枚。印章一般用冻石、黏土、象牙和铜等材料制成,尤以冻石居多。除少数圆形、椭圆形和矩形外,基本呈方形,尺寸大小分别由12.7~2.3厘米不等。印章先经雕刻,后涂釉加热,故表面色白而有光泽。它们大多背面有穿孔凸钮,便于执用或贯绳佩戴。鉴于印章上的文字至今尚未解读成功,其主要用途和雕刻内容还不十分清楚。据学者们推测,上面的铭文恐系印主的名衔,雕刻的图案可能是某种崇拜物,它们被用于封泥和标明身份,或者为宗教护身符。印章上的浮雕形象,多为当时印度习见的动物,如犀、象、虎、鳄鱼等;还有许多幻想的复合动物,如牛角虎、三头兽等。其中瘤牛的形象尤为传神,刀法浑厚有力,线条变化多样,充分揭示出动物内在的生命感。另有一种被通称为兽主的形象,可能是作为兽主的印度教大神湿婆的原型,具有后来印度教美术造型中的若干要素。此外,尚有被崇拜的蛇神和菩提树女神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