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折射介质(negative index medium),理学-物理学-光学-〔光的应用〕-〔光学材料〕,发生负折射且折射率为负的介质。负折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由苏联物理学家V.G.维斯莱戈提出。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由于自然界中所有已知的透明介质其折射率均为正数,所以当光束从一种介质入射到另一种介质的表面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居于界面法线的两侧,这就是通常的折射现象。若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都是负数时,平面电磁波的电场、磁场和波矢将满足左手螺旋关系,因此和都是负值的介质称为左手材料。在这种介质表面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居于界面法线的同侧,称为负折射;此时介质的折射率取为负数,这种介质因此也被称为负折射介质。理论提出后,由于自然界不存在满足条件的介质,因此,负折射的概念和理论一直没有引起关注。1996年,J.彭德里提出,可以利用人工电磁“原子”构造出有效介电常数、磁导率及折射率均为负数的人工微结构材料,开辟了超构材料(metamaterial)的研究领域。组成超构材料的单元由微结构金属材料构成,其尺寸远小于电磁波的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