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音乐(Xiang opera music),艺术学-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汉族传统音乐〕-戏曲音乐,中国戏曲音乐形式之一。湘剧属以高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俗名大戏班子。流传于长沙、湘潭、醴陵、攸县、沅江、炎陵、衡阳等20余市县;历史上也曾在修水(赣北)至吉安(赣南)间流传。1950年以来湖南省内各地均有演出。湘剧最早的源头是目连戏,由北宋的《目连》变南宋的《目连》再变为弋阳腔的《目连》,于明初入湘。明万历曲牌体加“滚(调)”的青阳腔《白兔记》《三元记》《投笔记》等,成为其代表性剧目。清康熙时福秀班、老仁和班等均能高、昆、低腔兼唱。后有专唱昆腔的大普班。乾嘉间,先后有属乱弹之襄阳腔、徽调衍生的〔北路〕〔南路〕(〔老皮黄〕)和吹腔、四平腔等传入。至道光专唱乱弹腔的仁和班,演《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剧目。光绪时昆腔衰落,以唱高、弹腔为主。至今湘剧传统剧目中,弹腔占500余本,高腔近百本、折,夹在连台戏中的低腔200余折,昆腔剧目荡然无存。1953年湖南省湘剧院建立。50年代,该院的《拜月记》《园丁之歌》(高腔)、《生死牌》(弹腔)、《布衣毛泽东》(高、弹腔)被摄制成电影、电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