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公凭(license for maritime trade),历史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海外贸易,中国宋代本国商人从事海上贸易时向官府申领的贸易许可证。官府通过公凭的发放、验证和回收,实现对商人贸易活动的管理。宋代规定商人不申领公凭而出海贸易为违法行为。宋代规定只有设置市舶司的港口才能发放贸易公凭。在泉州设置市舶司以前,只有广州市舶司可发放前往南海诸国贸易的公凭,只有明州(今浙江宁波)可发放前往日本和高丽贸易的公凭。泉州设置市舶司后也可发放前往南海诸国贸易的公凭。从事近海贸易的商人也需到申报市舶司申领公凭,贸易结束须向发放公凭的机构缴回公凭。贸易公凭记录了商船“人船物货名数、所诣去处”“于合回日许发舶州住舶,公据纳市舶司”等信息,具体而言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船上人员姓名、职位、分工;二是贸易货物的种类和明细;三是贸易目的地;四是市舶条法的内容;五是有关官员的签署。现存唯一的宋代贸易公凭是收录于日本《朝野群载》的李充公凭。公凭记录,李充是泉州商人,于崇宁四年(1105)在明州申领公凭,往日本贸易。公凭注明该船在明州申领公凭,贸易目的地为日本国,回舶时须到明州接受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