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屯田(Sui and Tang Dynasty' garrison troops or peasants),历史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经济],中国隋唐时期国有土地一种。分为军屯与民屯两类。屯田源于西汉时期,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隋唐承继北朝屯田之制,在边疆驻军之地实行屯田制度。开皇三年(583),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州东北)总管赵仲卿,于长城以北,大兴屯田,“以实塞下”。开皇五年,继任的朔州总管郭衍选取肥沃的土地,设置屯田,每年收获万余石。大业(605~618)年间,在陇右地区的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东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共和北石乃亥)、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西南)等地,广泛设置了屯田。武德(618~626)年间,在京畿设立玉田屯监。贞观(627~649)年间,又设立了醴泉屯监。河东道的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朔州都曾广设屯田。有的“岁致谷十万斛。边粮益饶”。《唐六典》中记载了唐代西域屯田区的分布规模:“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一屯是50顷,各屯合计2800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