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年班(Institution of Nian Ban),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制度、机构与职官,中国清朝针对边疆民族首领建立的管理制度。清初将蒙古各王公首领及回部伯克、蒙藏喇嘛等,各按人数多寡编定若干班次,每年各以一班于年节时轮流入京朝觐,称“年班”。乾隆四十一年(1776),“金川之役”后,为确保包括大、小金川在内的川西北土司地区的长治久安,清廷制定了一系列的善后措施。其中,将之前成功施行于内外蒙古和回部王公的“年班制度”用于川西北土司,仿照回部年班之例建立起川西北土司的“年班制度”,增设土司年班 ,“令各土司仿照回部伯克之例,轮流入觐”。清朝对土司年班制定了包括顶戴、夫马、口粮、筵宴、伴送、班次和贡物等方面的具体规制并严格实行,但一直仅限于川西北土司,使得川西北土司成为西南众多土司中唯一享受朝觐殊荣者。川西北土司的首次朝觐,人数之多,在京时间之长,接待规格之高,参与活动之丰富,获得赏赐之丰厚,都是极其罕见的。川西北土司年班制度的建立和首次成功朝觐,既是清廷对在征剿大小金川战争中支持清军各土司的奖励,并借此加以笼络的重要措施,也是对各土司实施控制的重要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