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黄肠石(Huangchang Stones pf Han Dynasty),历史学-考古学-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遗物,中国汉代构筑大型陵墓所使用的石料。因以之代替黄肠题凑墓室建筑使用,故称黄肠石。汉代的大型墓葬因出现采用在山体中开凿洞室与建筑石室等形式,开凿使用大量石料。由于建筑工程的需要,这些石料上往往刻写或墨书文字。内容主要是记录工匠的名字、籍贯,石料的编号、建造时间等。早在《水经·济水注》中就记录了北朝时期浚仪渠石门用的石料上刻有“建宁四年十一月”等字样,郦道元称“黄场石也”。在近代一些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中曾经发现汉代的各种黄肠石刻,1923年在洛阳发现过大量有铭石材,大多是东汉永建(126~132)年间的刻铭;20世纪60年代发掘的河北定州北庄汉墓,据发掘者推测为汉和帝时中山简王刘焉的墓葬,该墓葬中使用了石材4000多块,据不完全统计,其中174块上刻有铭文或书写有墨书文字。这些文字的内容主要为进贡建筑石材的县名和石工的籍贯、姓名与石材尺寸等,如“北平安国石尹伯通”“北平石工卫山作”等,为判断墓葬的墓主与时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